文章详情

保元大宝怎么鉴别 保元大宝真品

02-09     浏览量:123

今天给各位分享保元大宝怎么鉴别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保元大宝真品进行解释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1、保元大宝铜钱是哪个朝代的 怎样辨别真假 市场价格是多少 帮帮忙

2、保大元宝背天

3、保大通宝和保大元宝有关系么?

4、保大元宝背天,鉴别真假,值多少钱?

5、如何鉴别真假铜钱、大洋?

6、古钱币如何鉴定

保元大宝铜钱是哪个朝代的 怎样辨别真假 市场价格是多少 帮帮忙

保大元宝为五大十国铸钱,非常稀有,为古泉五十珍之一,仿品极多,真品难得一见。

看看百科的介绍吧:

保大元宝背天

根据钱文判断为假货。

保大元宝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璟保大年间(公元943~957年),楚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,背“天”字,有楚钱风格。

保大元宝钱文雄健深峻,形制深厚朴拙,存世罕见,被评为“华夏古泉一百名珍”之一。

保大通宝和保大元宝有关系么?

我知道二者都是辽代的,

以下是转自博宝在线拍卖的文章,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。

古钱币保大元宝(背天)的铸地铸主,泉界始有争议,有人认为是南唐所铸,也有人认为是辽钱,但都因缺乏有力佐证,其争议也只能是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。由于无史可考,被世人认可的“保大元宝”,只有一种(背天一类),唯有能够找到另外一种被泉界认同的“保大元宝”实物,在比较中来鉴别,问题便可迎刃而解。笔者是一普通的古钱币收藏爱好者,以学习、研究为乐。在古泉“保大”的探索中,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

,愿与泉友们在此分享。

我的故乡,正是辽代上京临潢府的所在地,对辽钱不无兴趣,多年来,经常光顾一些远近的文物市场、展会,有时候也到农村、牧区访寻,幸运的是,在去年秋天,偶得一枚我确认是辽钱的“保大元宝”,此泉面文旋读光背,其直径约31毫米,厚约2毫米,重9.3克,锈色自然,地道的辽风辽韵。从形制和文字上更加显现出辽钱独有的特征,我爱不释手。还有,今年夏天,在清理旧藏中,竟又从一堆“宋钱”中翻出一枚“保大通宝”小平钱,有些喜出望外!这枚小平钱的直径24毫米,重3.9克,一看便知,也是辽钱无疑。这一大一小两枚“保大”令我非常兴奋,也更促使我深入探究,希望从网上和资料中找到更多的依据,曾先后去辽宁、河北、北京等地书店、博物馆,查找、咨询,终于先后在两本堪称权威的专著中,找到了企盼中的答案,一是在“中国历代珍稀钱币鉴赏与投资”(中国收藏家协会的柳冬青先生所著)中的第78页右下图,辽“保大元宝”的“尊容”跃然纸上,令我眼前一亮;在82页的右下图中还有一枚形制相同的银质保大元宝,这两枚保大元宝都是实物照,其字形、字体,都极其相似,皆具典型的辽钱风格特征;二是在“辽金钱币”(李卫著)48页中,载有一枚“保大通宝”小平钱的照片和拓图,据说这是近年在吉林白城大安市四棵树出土的,极为珍稀。“其风格神韵一望即可以认定是辽钱”;在网上也曾见到过一枚“保大通宝”小平钱的身影。这下好了!我把所持的两枚“保大”与上述资料中的“保大”作一比较,发现它们真的是同族同宗的“兄弟姐妹”!实物摆在面前,再与背天类“保大”相比较,其巨大差异一目了然,原来两种“保大”都有存世,且各有其主!此种结果,实在可喜可贺!若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可,困扰泉界数百年的“保大”归属之争,就可以作罢,尤其对背天“保大”,也可以还其历史“清白”了!

如何鉴别真假铜钱、大洋?

二、从铜质铜色鉴别古钱币

古钱的铜质按照铜的颜色主要分为紫铜、青铜、黄铜、白铜等数种。紫铜的含铜量最高,一般在90%以上,颜色紫红。青铜属铜锡铅合金,其颜色有深红、淡红或水红、青白、微黄等种。黄铜指铜锌合金,其色有淡黄、金黄之分。白铜指以镍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镍合金,有的也含有锰、铁、锌、铝等其他元素,白铜多见于近代机制币。有一些铜色银白的方孔古钱,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,但实际上并不含镍或含镍很少,它仍是一种青铜,只是锡镍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,为了尊重习惯及鉴别上的便利起见,现仍称为白铜钱。

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铸钱方法、铜矿资源、成分配给都不相同,所以古钱的铜质铜色也有较大的差异。古钱的成分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,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,所以古钱的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。先秦圆钱的铜色深红,接近紫铜。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。先秦钱币的另一特点是币身较薄,伪造者常渗入过多的铅以增加铜熔液的流动性,这种伪品铜色暗红,质软易变形。半两及五铢的铸期较长,铜色也深浅不同。凡传世日久的太和五铢,铜质裸露,其色深红,且质地极为细腻,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。一种大字版的金旁略低,伪品的铜色较淡,且铜质也粗。五代时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。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,内部铜质多呈水红。永安一百、永安一千铜色微黄,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。

北宋早期铁母如宋元、太平等铜色淡黄或微黄,后期铁母如绍圣、圣宋、大观等铜色较深,而宣和、靖康、建炎小平铁母多属白铜。建炎重宝颜色深红,南宋铁母的铜色多数偏黄。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,西夏钱铜色水红;元钱铜色深红及浅红者多,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。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,嘉靖之后则多用黄铜,这与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。明清雕母(祖钱)铜色以金黄为主。清代新疆铸钱用紫铜,故称新疆红钱。咸丰宝福局钱为紫铜质,咸丰重宝当百大钱、背外缘外重五两者属伪品,真品存世仅5枚左右,铜色有暗黄及深红二种,外缘宽度与普通当百大钱同。一说宝福局大钱用铜炮材铸成,铜色深浅不同,但主要是淡红色的铜。小平铁母及部分当十当二十样钱以白铜铸成。咸丰宝河、宝陕当五百、当千大钱为紫铜质,当十至当百大钱为黄铜质,而黄铜的宝陕当千大钱则属伪品,宝泉、宝源及宝巩的当五百、五千大钱有黄铜、紫铜二种。咸丰满汉文浙字钱铜色微带金黄,且铜质细密,书体凝重,伪品钱文为普通楷书,铜色淡黄,铜质也粗。以上列举的部分古钱的铜色,不包括特殊情况。

三、古钱币形制的鉴别

在钱币的形制中,钱文字体较多地表现了时代的一致性。每种钱币文字各有特征,但它总还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字,有时代共性。这一规律,也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。鉴定一个钱币字体对不对,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时代特点,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种的特点。

比如,有的“东周”或“西周”圜钱,钱文是小篆体,也有“ 化”钱文为小篆体,显然都是伪品。小篆体是秦统一后“车同轨,书同字”后,才推广到全国的,战国时的两周钱文应具三晋两周金文的基本写法;化钱文应有齐文字的特征。又如,宋代钱文有“方头通”,明清钱文也有“方头通”,但方的程度不同,有一个从不太方到很方的变化过程。一枚钱币上的字,同出于一人之手,应该彼此协调一致。用拼合法造的伪币,很难做到这点。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历钱改成唐太宗时的大历钱,两种字体差距相距数百年,作法再精也能辨别出来。各时期的铸钱,或出于需要,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。如齐的刀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,背中间有一高点。没有这一特点,多半是伪品。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宝、大历元宝、建中通宝、五代十国的保大元宝,钱文应旋读,钱文对读必假,因为 “制不类”。

同一币形,先后也有变化,燕的明刀币,前期弧背,刀把上的二竖道不上侵,到刀把根部为止,明字长而狭。后期明刀币磬折形,把上的二竖道上侵到刀身,明字多偏。明字狭长,身形磬折,或明字扁圆而身形弧背,必为伪品,因为字形不符。星、月、决纹、出纹等记号,也是古钱形制特点值得注意的地方。钱币上铸星月等记号,是当时人有意的制作。铸星始于秦半两钱,铸月形、四决纹从西汉五铢钱开始。铸四出纹从东汉五铢钱开始,星、月一直到明代崇祯时钱上还有,隋代以后已不具有四出纹钱,四决纹似乎未出东汉。这些记号在五铢钱上表现得最多样。试以五铢钱为例;独汉武帝时的赤仄五铢上铸过半菱纹,武帝五铢钱开始铸上、下半星,至王莽钱止。西汉五铢有面四决纹,至王莽钱止,从至今钱币出土上看,东汉时已无此制。背四决纹开始于王莽时的“大泉五十”,西汉尚无此制。西汉五铢、王莽钱无月纹,东汉明帝至灵帝五铢钱已有月纹,但不多见。凡不符合上述情况者,多为假钱。

四、古钱时代风格的鉴别

1、先秦钱币风格。 先秦时期,货币以刀、布、圆钱、蚁鼻钱(又称鬼脸钱)等为主。大部分的刀、布币币身极薄(部分地区釿布、戈邑方足布、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),刀币的浇口在首端。刀、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,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。有些伪造的刀、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,实际上是画蛇添足,暴露了伪造痕迹。大部分刀、布币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,其笔画是一刀而成,绝不致窜,甚至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形迹。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,前后相贯,生动自然,而伪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乏深入研究,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,笔意全失。由于战国文字较难模仿,因此,伪造者每获真钱,即有以翻铸赝品。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,然而通过认真观察,可以发现翻铸的伪钱一般较厚重,铜质也粗。当然,这类伪钱中也有铸得极精的,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,从其他方面去印证,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。

2、两汉钱币风格。 汉武帝时的三铢通行时间不长,存世也少。伪造者取五铢改刻,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,“铢”字写法也与五铢有明显不同,易于识别。也有以钱翻铸的伪品,但能乱真者少。汉代的普通半两、五铢钱存世较多,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、五铢中的特殊品,如“两两”、“五五”等(实际上确有当时错范或戏铸的真品)。伪造者一般采用真钱改刻的方法,也有翻砂而成的,如伪钱“五五”、“平平五铢”但翻造不精,肉质粗糙。新莽朝的铸钱工艺非常讲究,向称铸钱好手,但仔细观察,王莽钱也有精细之分。拿著名的六泉十布来说,有轮廓斜削、笔画细挺、制作特别精美的;也有文字平夷、制作较逊的。十布又有通穿(即圆穿与首端间有中线者)与不通穿二种。从整体上来讲,当时的钱文以悬针篆为主,其笔画之流畅峻削,布局之匀称得体,皆臻上乘。六泉十布中除大、小泉及大布外,伪品较多。有未见真钱,仅按旧谱翻造的“幼泉二十”伪钱,制作粗劣,容易识别;也有取旧钱改制的“壮泉四十”伪钱;还有照真钱翻铸的,这种伪钱虽较精致,但与真品相比,文字缺乏生气,终能识别。新莽朝的大泉五十虽无人作伪,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铢等亦有伪品。真的大泉五铢是当时铸的改范钱,原来的“十”字犹隐约可见;还有一种大泉五十背有吉语,如“长乐未央”等,文字书法生动有致,非作伪者所能摹仿,但极少见。

古钱币如何鉴定

、古钱时代风格

1、先秦钱币风格。 先秦时期,货币以刀、布、圆钱、蚁鼻钱(又称鬼脸钱)等为主。大部分的刀、布币币身极薄(部分地区釿布、戈邑方足布、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),刀币的浇口在首端。刀、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,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。有些伪造的刀、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,实际上是画蛇添足,暴露了伪造痕迹。大部分刀、布币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,其笔画是一刀而成,绝不致窜,甚至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形迹。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,前后相贯,生动自然,而伪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乏深入研究,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,笔意全失。由于战国文字较难模仿,因此,伪造者每获真钱,即有以翻铸赝品。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,然而通过认真观察,可以发现翻铸的伪钱一般较厚重,铜质也粗。当然,这类伪钱中也有铸得极精的,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,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。

2、两汉钱币风格。 汉武帝时的三铢通行时间不长,存世也少。伪造者取五铢改刻,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,“铢”字写法也与五铢有明显不同,易于识别。也有以钱翻铸的伪品,但能乱真者少。汉代的普通半两、五铢钱存世较多,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、五铢中的特殊品,如“两两”、“五五”等(实际上确有当时错范或戏铸的真品)。伪造者一般采用真钱改刻的方法,也有翻砂而成的,如伪钱“五五”、“平平五铢”但翻造不精,肉质粗糙。新莽朝的铸钱工艺非常讲究,向称铸钱好手,但仔细观察,王莽钱也有精细之分。拿著名的六泉十布来说,有轮廓斜削、笔画细挺、制作特别精美的;也有文字平夷、制作较逊的。十布又有通穿(即圆穿与首端间有中线者)与不通穿二种。从整体上来讲,当时的钱文以悬针篆为主,其笔画之流畅峻削,布局之匀称得体,皆臻上乘。六泉十布中除大、小泉及大布外,伪品较多。有未见真钱,仅按旧谱翻造的“幼泉二十”伪钱,制作粗劣,容易识别;也有取旧钱改制的“壮泉四十”伪钱;还有照真钱翻铸的,这种伪钱虽较精致,但与真品相比,文字缺乏生气,终能识别。新莽朝的大泉五十虽无人作伪,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铢等亦有伪品。真的大泉五铢是当时铸的改范钱,原来的“十”字犹隐约可见;还有一种大泉五十背有吉语,如“长乐未央”等,文字书法生动有致,非作伪者所能摹仿,但极少见。

3、魏晋南北朝钱币风格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种类较多,在钱文上已打破了铢两相称的习惯,出现了一些国号钱、年号钱及古语钱,如“丰货”、 “汉兴”、“凉造新泉”、“大夏真兴”、“永光”、“景和”、“天清丰乐”等等。这一类钱由于奇货可居,伪造也多。“ 丰货”钱的铸工较差,但文字苍劲古拙,伪品则貌似而神异,真伪易对照。“汉兴”、“永光”、“景和”的直径在1.55至1. 7厘米之间,“凉造新泉”、“天清丰乐”的直径在2至2.2厘米之间,“大夏真兴”的直径在2.2至2.3厘米之间,若发现直径大于此者,基本上都是伪钱。“汉兴”有直接横读两种,文字亦有篆隶之分。“永光”、“景和”极为少见,解放以来未见有新的出土,且钱小穿大,容易破损毁灭,故现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数;两者以“永光”尤为难得,伪造者常以六朝五铢改制,但形制、文字面目皆非。“凉造新泉”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风格,可惜笔画间常残留流铜,钱文不甚清晰。若发现特别清晰规整的“凉造新泉”,倒要细心观察,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。北魏“太和五铢”以生坑为多,而伪品则多数做成熟坑(这非说凡熟坑的太和五铢都是伪品)。凡是传世流行的古钱,不论是携带或收藏,都是用绳索穿起来的,经过长时间的摩擦,钱的两面都一平如镜,若是人为的熟旧,往往字口轮廓磨塌,文字失去精神。

4、唐代钱币风格。 唐代货币以开元钱为主。初唐开元大型精美,会昌开元铸工较为粗糙,其背文有“昌”、“京”、“洛”、“益”、“荆” 、“襄”、“蓝”、“越”、“宣”、“洪”、“潭”、“究”、“润”、“鄂”、“平”、“兴”、“梁”、“广”、“梓 ”、“福”、“桂”、“丹”、“永”等23种。背“永”字者最少,“永”字有穿上、穿下及大小之分,但文字多臃肿而平夷,精美者少。伪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会昌开元改刻成永字开元,故鉴别时要留心观察“永”字周围有无刀刻痕迹,若系翻造者又当别论。会昌开元的背文系开铸前用小戳子打印在模上,上下左右位置并不严格固定,有时凸出钱面甚多。此外,尚有背文打印不清或一时不能确释的会昌开元,但确是真品,非改刻伪铸者。唐代的大历、建中钱存世也较少,亦有伪造,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见。大历、建中钱的制作不及初唐开元。大刀钱尚有大型精美者,建中钱多数薄肉小样,大型厚肉的极少。

5、五代钱币风格。 五代时各地割据政权纷纷设炉铸钱,种类庞杂,由于连年征战,当局者为了应付财政困难,或铸大钱,或铸铁、铅和低质合金钱,故五代时大钱多、铁钱多、铅钱多,制作精粗不一。如后晋时“天福元宝”大多薄小寙劣,制作粗糙;后周的“周元通宝 ”却精美异常,于初唐开元相似。凡“周元通宝”大钱及小平背有龙凤、佛像、公鸡等图案者,皆系后代仿制,决非当时的行用品。又同时马殷的“乾封泉宝”大铁钱,其间精粗相差特别大。“乾封泉宝”大铜钱传世极少,所见伪钱文字过分造作,反失生趣,仔细分辨即能看出真伪。

6、宋代钱币风格。 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,其铸量、种类之多,为历朝罕有。两宋300年间,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钱为主,间亦行用大钱,其轮廓、大小都有一定标准。自南宋淳熙七年开始,钱背以数字纪年,钱文书体也逐渐以宋体为主。总的来讲,两宋钱币的铸工考究,徽宗时期尤为突出,独创一格的瘦金体见于钱文,秀纤的书法配以精湛的铸工。常使伪制品相形见拙。宋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版别多,如宣和、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。南宋的嘉定铁钱除大小不同外,又红又专有通宝、元宝、重宝、新宝、永宝、真宝、珍宝、正宝、之宝、万宝等10余种,而背文以有纪地、纪年、纪值的区别,历朝以来,实属创见。普通宋钱无人伪造,而康定、至和重宝背坊、虢,圣宋通宝、靖康等品种的伪钱较多,凡遇到这类钱币时必须慎重对待,要仔细观察有否做伪痕迹,是否与大量的普通宋钱形制相合,南宋的临安府钱牌有三种式样;一种是上下圆角;另一种是上下方角;第三种是上圆下方。清代仿造者取其钱翻砂,制成的赝品几能乱真,唯锈色、色浆不及,个别字文走形。

7、辽代钱币风格。 辽代钱币有其特殊的风格,钱文旋读,字含八分,笔意古拙,铜色较红。从辽代的天显到辽宋的天庆,近一二百年间,钱文、形制均一脉相承,这说明辽代铸钱有明显的传统性。辽代早期钱币如天显、应历、保宁、统和等存世极少,伪造者无从觅得蓝本,故伪钱亦少。有一种统和元宝伪品,与辽代风格相去甚远,亦易识别。

8、金代钱币风格。 金代钱币向以精美著称,这与金人掌握了宋陕西炉的铸钱技术力量有关。金代的泰和通宝揩书大钱极为难得,数十年来,只发现二种版别,其书体甚佳,轮廓、文字略有肥瘦之分。曾见一种模仿细字版的伪钱铸得较好,显系用真钱翻铸而成,但为了掩盖新铸痕迹,外轮被敲击变形。小平楷书泰和通宝多数为白铜质地,亦甚难得;篆文的泰和小平钱未见真品;篆文折三泰和确有真品,然存世极罕;承安宝货铜钱未见真品。

9、元代钱币风格。 元代通行纸钞,早期钱币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宝外,铸额均少。有些年号仅有庙宇钱传世,这种庙宇小钱不作货币行用,旧称供养钱。元末的至正权钞币值愈大(即钱形愈大),面背错范没有对准所致,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于一边的现象,但出于自然,无造作气。其背文笔画较繁,含糊不清者居多,伪造者常用真钱翻铸,由于翻造不精,背文模糊,与真者大相径庭。也有一种伪品虽刻意摹仿,背文特别清晰,同样失去原钱雄浑自然的风貌。历朝铸钱除特使情况外,铸量以千、万贯计,必然是熟练工人才能胜任,他们按工序放手操作,不若作伪者肆意模仿,顾此失彼,弄巧成拙。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钱币如天启、天定、天佑、龙凤等,不仅书体极佳,铸造亦精。大义通宝的铸工不及以上四种,故有“精天定,滥大义”之称。大义通宝偶而也有精美者,但为数极少。以上五种都有伪品,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启和龙凤。有一种天启通宝伪钱是取天定通宝改“定”作“启” 而成,伪劣品的“天”、“通”、“宝”三字与“启”字有明显的不协调感。

10、明代钱币风格。 明代钱币,早期与后期的文字、形制都不相同。早期狭轮,文字挺秀;后期外轮变宽,钱文以宋体为主。明初的大中、洪武钱为早期风格的代表,当时各局均有铸造,分小平、折二、折三、折五、折十等五式,版别较多,如“通”字就有单、双点之分,背有纪值、纪地及光背等数种,各地所铸的钱文自成系统,书体各不相同,存世多寡悬殊。伪造者有取常见的浙、豫版改成稀少的京、济、鄂版,以致面背文字不符,暴露了弱点,如伪钱大中通宝背十挂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体。又如伪钱天顺通宝是取明末的大顺通宝改铸而成,天顺在弘治之前,属明代的早中期,不应出现明末的钱风,明代实际上没有铸过天顺通宝。明代钱文为避朱元璋的“元”字讳。一律称通宝,且直读(即通宝二字在右、左方);延至清代,钱文仍以直读通宝为主。直至咸丰发行大钱时有恢复了元宝、重宝之称。

二、古钱的铜质铜色

古钱的铜质主要有紫铜、青铜、黄铜、白铜等数种。紫铜的含铜量最高,一般在90%以上,颜色紫红。青铜属铜锡铅合金,其颜色有深红、淡红或水红、青白、微黄等种。黄铜指铜锌合金,其色有淡黄、金黄之分。白铜指铜 合金,多见于近代机制币。有一些铜色银白的方孔古钱,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,但实际上并不含 或含 很少。它仍是一种青铜,只是铅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,为了尊重习惯及鉴别上的便利起见,现仍称为白铜钱。

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铸钱方法、铜矿资源、成分配给都不相同,所以古钱的铜质铜色也有较大的差异。古钱的成反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,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,所以古钱的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。先秦圆钱的铜色深红,接近紫铜,属红铜;而同期的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,属青铜。先秦钱币的另一特点是币身较薄,伪造者常渗入过多的铅以增加铜熔液的流动性,这种伪品铜色暗红,质软易变形。半两及五铢的铸期较长,铜色也深浅不同。凡传世日久的太和五铢,铜质裸露,其色深红,且质地极为细腻,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。一种大字版的金旁略低,伪品的铜色较淡,且铜质也粗。五代时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。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,内部铜质多呈水红。永安一百、永安一千铜色微黄,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。

北宋早期铁母如宋元、太平等铜色淡黄或微黄,后期铁母如绍圣、圣宋、大观等铜色较深,而宣和、靖康、建炎小平铁母多属白铜。建炎重宝颜色深红,南宋铁母的铜色多数偏黄。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。西复钱铜色水红。元钱铜色深红及浅红者多,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。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,嘉靖之后则多用黄铜,着与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。明清雕母(祖钱)铜色以金黄为主。清代新疆铸钱用紫铜,故称新疆红钱。咸丰宝福局钱为紫铜质,但宝福局阔缘红铜质,咸丰重宝当百大钱、背外缘外重五两者属伪品,真品存世仅5枚左右,铜色有暗黄及深红二种,外缘宽度与普通当百大钱同。一说宝福局大钱用铜炮材铸成,铜色深浅不同,但主要是淡红色的铜。小平铁母及部分当十当二十样钱以白铜铸成。咸丰宝河、宝陕当五百、当千大钱为紫铜质,当十至当百大钱为黄铜质,而黄铜的宝陕当千大钱则属伪品,宝泉、宝源及宝巩的当五百、五千大钱有黄铜、紫铜二种。咸丰满汉文浙字钱铜色微带金黄,且铜质细密,书体凝重,伪品钱文为普通楷书,铜色淡黄,铜质也粗。以上列举部分古钱的铜色,但不包括特殊情况。

三、古钱币形制鉴别

在钱币的形制中,钱文字体较多地表现了时代的一致性。每种钱币文字各有特征,但它总还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字,有时代共性。这一规律,也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。鉴定一个钱币字体对不对,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时代特点,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种的特点。

比如,有的“东周”“西周”圜钱,钱文是小篆体,也有“ 化”钱文为小篆体,显然都是伪品。小篆体是秦统一后“书同文字”,才推广到全国的,战国时的两周钱文应具三晋两周金文的基本写法; 化钱文应有齐文字的特征。又如,宋代钱文有“方头通”,明清钱文也有“方头通”,但方的程度不同,有一个从不太方到很方的变化过程。一枚钱币上的字,同出于一人之手,应该彼此协调一致。用拼合法造的伪币,很难做到这点。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历钱改成唐太宗时的大历钱,两种字体差距相距数百年,作法再精也能辨别出来。 各时期的铸钱,或出于需要,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。如齐的刀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,背中间有一高点。没有这一特点,多半是伪品。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宝、大历元宝、建中通宝、五代十国的保大元宝,钱文应旋读,钱文对读必假,因为 “制不类”。同一币形,先后也有变化。

燕的明刀币,前期弧背,刀把上的二竖道不上侵,到刀把根部为止,明字长而狭。后期明刀币磬折形,把上的二竖道上侵道刀身,明字多偏。明字狭长,身形磬折,或明字扁圆而身形弧背,必为伪品,因字形不符。 星、月、决纹、出纹等记号,也是古钱形制特点值得注意的地方。钱币上铸星月等记号,是当时人有意的制作。铸星始于秦半两钱,铸月形、四决纹从西汉五铢钱开始。铸四出纹从东汉五铢钱开始,星、月一直到明代崇祯钱上还有,隋代以后已不具有四出纹钱,四决纹似乎未出东汉。这些记号在五铢钱上表现得最多样。试以五铢钱为例;独汉武帝时的赤仄五铢上铸过半菱纹,武帝五铢钱开始铸上、下半星,至王莽钱止。 西汉五铢有面四决纹,至王莽钱止,从至今钱币出土上看,东汉时已无此制。背四决纹开始于王莽时的“大泉五十”,西汉尚无此制。西汉五铢、王莽钱无月纹,东汉明帝至灵帝五铢钱已有月纹,但不多见。凡不符合上述情况者,多为假钱。

相关推荐